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业界新闻

连锁服装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连锁企业由总部、配送中心和分店三部分构成。其基本作业系统包括营销系统、采购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
连锁企业的独特营销系统,是一种可以集中管理的技术密集型的行销网络,有总部营销和分店营销两部分组成。总部营销是营销系统的神经中枢,对整个营销系统负责,并对分店营销拥有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能。分店营销的主要职能是按照总部的要求销售商品或服务。
连锁企业的经济利益主要来自规模效益,其中以较低的采购成本组织商品,是取得规模效益的重要方面。实现采购成本较低的关键则是集中、统一的批量进货。这对连锁企业和供应厂商双方都有好处。正是这种建立在连锁企业自身与供应厂商之间利益均衡与协调基础上的供货关系,形成了连锁企业与供应厂商共同开发市场、共同获取利益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使两者在面向市场方面结成联盟,使消费品由生产厂商通过连锁企业的销售网络直达消费者手中,形成了中间环节最少的连锁商店采购系统。

学习目的
1.了解连锁服装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2.掌握连锁企业信息开发过程。
3.熟悉各种文档的编写内容。

2.1连锁服装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方式

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体现连锁企业的管理制度及思想,并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能跟随企业管理目标、企业文化的不断进步而进行迅速、完整的升级和改进。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主要有购买成品软件方式、委托开发方式、合作开发方式、独立开发方式。这四种开发方式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根据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资金情况、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不论哪一种开发方式都需要有使用单位的领导和业务人员参加,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培养、锻炼、壮大使用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人员和系统维护队伍。

2.1.1购买成品软件
2.1.1.1购买商品软件的使用权
任何软件开发商开发的POS或M1S系统,必然是一个已经产品化、市场化的东西,出于市场占有率考虑,它的产品必须满足某一个公共的标准,这也注定它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即针对性、专用性和拓展性相对较差。它是一个标准的公式,而这个公式主体是不能变化的,只能适当加入,而不能完全融人企业特有的管理思想。但采用此方式周期短,即便作一些改动,软件开发商可在1个月内进行改进,剩下的传授、移交、模拟运行也可在1个月内完成。

2.1.1.2购买商品软件的源程序
先采用同购买使用权方式一样的方法,3个月内让系统投入运作,同时企业自己的技术部门逐渐接管,消化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源程序,再分期进行改造,直至完全融人企业自身的文化及管理思想。采用此方式费用是购买使用权所需费用的5倍,且系统后期改造经历的时间较长,完全改造需1年左右的时间。改造后的维护可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
连锁店的特点是采取总部、分店、配送中心(远期目标)的整体架构,总部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结算,以总部为主体,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卖场。关于系统软件供应商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操作平台和后台数据库的稳定性、延展牲和扩展性。
(2)公司的技术力量和实力,以及售后服务体系。
(3)现有系统和企业需求的吻合度,公司对零售业及卖场的理解。
(4)相互合作的方式。
(5)价格性能比,以及对电子商务的支持。
综合国内商业系统开发经验,选择实力较强,并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商,与它们取得联系,并利用3周时间观看并详细了解它们的技术实力及产品功能演示,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软件供应商。
秘奥服装连锁店管理软件是专门针对服装、鞋帽行业特性而设计开发的连锁销售管理系统。全面支持服装、鞋帽行业中的颜色、尺码、条形码、品牌等管理,并且贯穿整个企业商品业务流程,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服装连锁管理软件分为两大部分:前台与后台,前台作为店面销售用,后台则为整个进、销、存、仓库配送管理及所产生的数据报表等

2.1.2独立开发
独立开发适合于有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队伍、程序设计人员和系统维护使用队伍的组织和单位,如大学、研究所、计算机公司、高科技公司等单位。独立开发的优点是开发费用少,实现开发后的系统能够适应本单位的需求且满意度较高,最为方便的是系统维护工作。缺点是由于不是专业开发队伍,容易受业务工作的限制,系统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且由于开发人员是临时从所属各单位抽调出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这些人员在其原部门还有其他工作,所以精力有限,容易造成系统开发时间长、系统整体优化较弱、开发人员调动后系统维护工作没有保证的情况。因此,一方面需要大力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原则;另一方面可向专业开发人土或公司进行咨询,或聘请他们担任开发顾问。

2.1.3委托开发
委托开发方式适合于使用单位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或开发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的单位。开发一个小型单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几万元,开发一个大型的、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双方应签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协议,明确新系统的目标与功能、开发时间与费用、系统标准与验收方式、人员培训等内容。委托开发方式的优点是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缺点是费用高、系统维护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此种开发方式需要使用单位的业务骨干参与系统的论证工作,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发单位和使用单位双方及时沟通,进行协调和检查。

2.1.4合作开发
选择有一定商业软件开发经验的软件开发商作为合作伙伴,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一同参与,一起合作开发出一套满足企业所需,并完全融人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很强的拓展性的信息系统。出于软件开发商的商业利益考虑,应与开发商签订合同,使该系统的版权属于企业,开发商最多只可出卖系统的使用权。此方式基本满足系统设计的目标,开发周期适中,缺点是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易被软件开发商获得并转化为商品出售。
合作开发方式适合于有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但开发队伍力量较弱,希望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提高自己的技术队伍水平,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的单位。双方共享开发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半委托性质的开发工作。优点是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可以培养、增强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缺点是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总之,不同的开发方式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需要根据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可综合使用各种开发方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资金的工程项目。根据开发系统的规模大小、技术的复杂程度、管理水平的高低、技术人员的情况、资金与时间等不同要求,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与方法,保证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2.2连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连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是关系到系统成败的一项重要因素,它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发展,迄今为止的主流方法是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这些方法是根据当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条件不同,基于软件工具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它们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企业的条件和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综合应用。下面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分析和设计都是建立在生命周期法基础上的。

2.2.1生命周期法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新系统在旧系统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老化、消亡,最后又被新系统所取代,这个过程就称为生命周期。信息系统也一样具有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法严格划分各工作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地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每个阶段又划分有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采用生命周期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该包括六个阶段,即申请阶段、规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运行和维护阶段,其工作流程如图2—l所示。

2.2.2原型法
与生命周期法相比,原型法摒弃了那种一步一步周密的调查分析,然后逐步整理出文字档案,最后才能让用户看到结果的方法。而是一开始就根据用户的要求,由开发者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然后在软件开发环境的支持下,短时间内设计出满足用户要求的初始模型系统,再由开发者与用户一起对模型系统进行评价、修改,如此反复,周而复始,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它的工作流程如图2—2所示。

2.3连锁服装企业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连锁服装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一种有计划的组织变动,系统的开发者必须清楚地知道新系统将如何作用于整体的组织,因此在系统开发之前,一般成立某种有效的机构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我们称之为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应由企业、部门的主要决策者负责,选择本单位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参与,他们熟悉企业的业务状况,能够保证新系统适合本企业的发展需求。
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下一层次是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包括系统分析员、功能分析员、应用程序员、数据库专家等,负责集体项目的运行和管理。

2.3.1系统调查
开发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都要在充分调查企业环境的情况下,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制作信息系统的开发计划等使项目组充分了解商业企业的需求。
开发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是明确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而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可行性包括管理上的、技术上的、经济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是指中、高层人员是否支持项目,管理方法是否科学,相应管理制度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规章制度是否齐全以及原始数据是否正确等。技术上的可行性是指企业的软硬件是否满足信息系统的要求,开发人员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构造这样一个系统;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是指连锁企业信息管理预估费用支出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对商业企业详细调查包括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组织结构调查指的是一个连锁企业的部门组成以及这些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以及各级组织的职能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决策内容、存在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等。管理功能调查指的是深入各管理部门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对某一个模块信息系统的要求等。管理业务流程调查指的是理清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流向,同时弄清楚系统的数据流向。例如,连锁超市公司在商品采购计划落实后,就进入采购作业的具体流程,如图2-3所示。
企业的实际管理流程可能不适合信息系统管理,这就要站在信息的高度,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再设计。流程设计有以下原则和方法可供参考:
(1)以过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
(2)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
(3)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
(4)以计算机协同处理为基础的并行过程取代串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
(5)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
上述原则指出了流程设计的指导性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考虑具体的企业环境及条件,灵活应用,才能设计出比较理想的企业流程。
完成商业企业实际调查后,就要制定项目开发计划,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向、开发的任务、项目中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持续时间、财务预算、资源分配等。编制项目开发计划的详细内容参考2.4.2。

2.3.2系统分析
商业企业的调查阶段完成后就进入系统分析阶段。根据前一阶段对企业的了解,开始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在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逻辑结构设计,确定新系统的运行环境。
需求分析要仔细地定义出新系统的目标,要详尽地描述出新系统必须完成的各项功能,还要考虑经济的、技术的以及时间上的各种约束,还不能忽略组织原有的目标、业务过程和决策过程,它包括系统目标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向分析。系统目标的分析对系统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在分析中对可行性分析报告中的系统目标进行不断的论证和修改。业务流程的分析是因为企业可能存在管理思想和方法落后,业务流程不尽合理,也可能是因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优化原业务流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时就需要在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产生新的更为合理的业务流程。例如,如果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过去由管理人员凭印象确定定货量,新系统改为根据一定的计算来进行自动定货,这时的信息处理流程就会发生变化。数据流程的分析可以解决业务流程中数据的走向。在这些过程中,对那些冗余信息可以进行优化。
确定用户需求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和反复的分析工作。一项业务可能过程十分复杂,又难以准确地定义;实际的工作流程可能缺乏一定的规范;业务过程可能因人而异;最糟糕的是用户常常不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究竟需要什么。这些都需要系统开发人员和企业用户的密切合作,为了达到双赢,在很多情况下要对工作流程进行反复修改即重组,使其既达到用户的要求,又能使系统优化。错误的需求分析是导致系统失败以及系统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依据错误的需求分析所设计的系统,要么因性能差而不得不放弃,要么就需大幅度修正,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绝不能轻视。为了实现系统目标,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目标和功能的关系如图2—4所示。目标可看作系统,第二层的功能可看作是子系统,再下面就是各项更具体的功能。
把系统划分为子系统可以大大简化设计工作,只要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明确,每一子系统的设计、调试基本上可以互不干扰、相互独立地进行。以后如要修改或扩充系统,可以在有关子系统范围内进行而不至于牵动全局。
用户的需求和系统的功能确定后,看待信息系统的角度已经从系统用户转变为系统设计人员(从业务角度转变为技术角度),系统开发人员要确定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逻辑模型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确定合理的业务操作流程:理顺各个岗位、各个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除去不必要的多余环节,对重复的环节进行合并,对现行环节中没有但又必需的环节进行增补,确定哪些环节是今后计算机系统要处理的环节。通过上述分析整理,绘制出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图。
(2)确定合理的管理模型:确定新系统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的处理方法,它一般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来确定,对它进行分析整理,可以确定新系统数据流程图中各种处理的内容、方式和过程。
(3)确定合理的数据流程:理顺数据流程之间的关系,除去不必要的数据,对重复的数据进行合并,对目前没有但又必需的数据进行增补,确定哪些数据是今后计算机系统要处理的数据,描述数据流及存储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字典。

2.3.3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主要功能要求,结合实际的设计条件,详细地确定新系统的结构,为系统实施阶段准备好全部必要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的过程。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2.3.3.1系统总体的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和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系统分析阶段对新系统计算机资源配置已经作了分析,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规划和详细设计,从而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图和计算机资源配置图。
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工作,是在系统分析阶段对子系统划分的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划分,将它逐层地分解成多个大小适当、功能单一、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模块,以便程序设计工作的进行。

2.3.3.2代码设计
代码是代表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事务名称、属性或状态的符号。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以满足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管理层次对信息的需求。由于现代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数据量大,所需要的信息种类也很多,所以必须经过分类整理后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代码设计就是信息分类的具体表现,将系统中有某些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并通过一些计算机与人能识别和处理的符号来表示各类信息,就是通常所说的代码设计。代码的符号可以是数字、字母或者由它们混合组成。我国十分重视制定统一编码标准的问题,并已公布了GB2260-8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l988-80信息处理交换的七位编码字符集等一系列国家标准编码,在系统设计时要认真查阅国家和部门已经颁布的各类标准。
根据代码的编码方式不同,代码可分为: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等。顺序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如用l代表厂长,2代表科长,3代表科员,4代表生产工人等;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的意义,典型的例子是邮政编码;助忆码用可以帮助记忆的字母和数字,来表示编码对象,如某种电视机的代码为TV-B-54,表示是54cm的黑白电视机。

2.3.3.3数据库设计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处理大量的数据以获得支持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必然要存储和利用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因此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设计数据库结构就是要根据数据的不同用途、使用需求、数据量、设备选用、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条件,决定数据的组织形式、数据的结构、数据的类别、数据的载体、数据的组织方式、数据的维护和保密等级等一系列要素。
在系统分析阶段已经分析了用户需求,在设计阶段需要利用数据库的知识,把管理的对象变为数据库中存在的二维表,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同时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的选择和调整、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和确定存储分配的参数。

2.3.3.4输入设计
输入设计主要是根据具体的业务形式来确定怎样录入数据,其根本任务是如何保证将数据方便、正确地传送到系统中去,然后由计算机完成各种各样的后续处理工作。它的内容有:
(1)确定输入数据的内容,即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输入数据的内容详细化和具体化。包括确定各种输人数据的数据项名称、数据类型、取值范围和精度要求等内容。
(2)确定数据的输入方式,数据输入方式的选择与数据的产生地点、产生时间和处理要求的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需要输入远离信息处理中心,而且发生时间是随机的,每次都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则必须选择联机终端输入数据。如果数据产生后,可以等待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处理,则可以采用批处理的方式输人数据。
(3)输入设计数据的记录格式,对输人数据的格式设计,必须按照便于填写,便于归档保存和便于操作的基本原则。输入的数据其内容要和屏幕上显示出的内容保持一致,以便提高输入速度和减少输入差错。
(4)对输人数据的正确性检验设计,对输人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是输入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整个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才有可能保证数据处理和输出的正确。因此对输入的数据要根据可能出现的错误,采取相应的检验措施。
另外,在输人设计时,还要考虑对出错数据的改正问题,将错误改正后再进行处理。

2.3.3.5输出设计
输出设计是使系统输出满足用户需要的有用信息,输出的信息能否满足用户的要求,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使用效果。输出设计主要考虑:
(1)确定输出内容,它一方面包括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即使用者、使用目的、报告量、使用周期、有效期、保管方法和复制分数等;另一方面还包括输出信息的名称和形式,即输出项目、数据类型、宽度、精度、数据来源及生成算法等。
(2)选择输出设备,即要确定输出的信息要打印机打印,还是屏幕输出或输出在磁盘中。
(3)确定输出信息的格式,输出信息的格式设计是为了给用户一种清晰、美观、易于理解和阅读的信息。因此格式设计一定要考虑用户的要求和习惯。

2.3.3.6处理流程图设计
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图是系统流程图的展开和具体化,其内容更为详细。在系统流程图中,只是给出了每一处理功能的名称,而在处理流程图中要详细描述处理过程的每一步骤。前面提到过,对于系统中的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子系统分别进行设计,由于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因此对每一个功能应从输出开始,然后进行输入数据文件的设计,并画出较详细的处理流程图。

2.3.3.7程序流程图设计
程序流程图设计是在处理流程图的基础上,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和处理过程的详细分析,将计算机的主要运行步骤和内容标识出来。它是进行程序设计的最基本依据,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程序设计的质量。
程序流程图设计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是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只使用三种基本的处理结构就能实现对任何复杂程序运行步骤的描述。这三种基本的处理结构是:顺序处理结构、选择处理结构和循环处理结构。实际应用的程序虽然要复杂一些,它可能包含有多重循环处理或多种选择处理方式,但是只要对它进行认真分析和分解之后就会发现,它实际上都是由以上提到的三种基本结构组合而成的。对于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肯定要经过多次修改,最后才能设计出比较满意的程序框图。

2.4文档编制
信息系统的文档是系统开发过程的“痕迹”,是系统维护人员的指南,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交流的工具。规范的文档意味着系统是按照工程化开发的,意味着信息系统的质量有了形式上的保障。因为文档的欠缺、文档的随意性和文档的不规范,极有可能导致原来的系统开发人员流动后,系统不可以维护、不可以升级,变成一个没有扩展性、没有生命力的系统。所以,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正确的系统开发方法,同时还要做好文档的管理工作。

2.4.1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文档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说明待开发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社会因素上的可行性,评述为了合理地达到开发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能实施的方案,说明并论证所选定实施方案的理由。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况,要叙述清楚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起止日期、项目主管部门、项目简要内容及实施目标(以前是否申请、验收过)。
(2)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包含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应用情况,该项目开发前与投入使用后,企业在生产、经营、质量、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及显著效果。
(3)协作单位的选定理由,如果不是依靠自己单位的力量进行开发,这时要挑选有实力的开发协作单位,要对协作单位进行优势分析比较(含协作单位资质、人员情况、技术特长及开发同类项目的经验等),与国内外同类系统或产品在性能、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
(4)项目的内容及目标,简述项目主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结构示意图,主要子系统等,结合国内外同类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项目的目标与预期达到的技术水平(有可操作的量化指标)。
(5)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的简单比较,最佳方案及论证(总体概述、设计思想、设计依据、系统配置、控制策略、系统的技术指标及特点)。
(6)设备选型及系统报价,包含硬、软件明细表及设备报价。
(7)项目实施计划,包括项目实施计划时间表,项目实施的保证措施(人员保证、条件保证、协作单位)。
(8)总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总投资估算包括工程费用、建设期贷款利息、各种税收、不可预见费、其他费用;资金筹措包括资金来源组成、资金运用计划。
(9)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包含财务成本分析、社会效益分析。
(10)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建议。

2.4.2项目开发计划
可行性报告被批准后及在系统开发之前,需要拟订一份较为详细的系统开发计划,以保证系统开发工作按计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在开发计划书中,应该说明各任务的负责人员、开发的进度、开发经费的预算、所需的硬件及软件资源等。开发计划书应提供给项目管理人员,作为开发阶段评审的参考。对于项目计划的管理,可以采用Micr。sohP响ect等项目管理软件进行辅助管理。系统开发计划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1)概述,主要包括系统开发的主要目标、基本方针、参加人员、工作阶段和内容等。
(2)开发计划,系统开发各工作阶段或子项目的任务、分工、负责人、计划时间(开始及结束时间)、人力与资金及设备消耗、实际执行情况等。可用工作进度表、甘特图、网络图及关键路径法等工具辅助管理。
(3)验收标准,每项工作完成后验收的标准(时间、资金、质量等)。
(4)协调方法,信息系统开发中各个单位、阶段之间的衔接、协调方法、负责人、权限等。

2.4.3系统分析说明书
当信息系统的开发采用委托方式进行开发时,系统分析说明书(或叫用户需求报告)是开发单位与用户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当采用独立开发或合作开发时,系统分析是系统开发中最重要的工作,其工作成果就是系统分析说明书(或叫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工作的好坏决定了新系统的成败。系统分析说明书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概述,描述现行系统的主要业务、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及用户提出开发新系统请求的主要原因等。
(2)系统需求,描述信息系统开发企业对新系统达到的各项需求。
(3)系统目标与系统的功能,描述新系统的开发战略和开发方法,人力、资金以及计划进度安排,新系统的功能模块,每一模块所能达到的功能预期。
(4)系统的逻辑模型,确定合理的业务操作流程、关键业务的管理模型,描述数据流程及数据库逻辑模型等。
(5)系统的运行环境,包括系统硬件的总体方案、计算机的配置、网络配置、系统软件配置和工具软件的选择。
(6)系统的验收标准与培训计划。

2.4.4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设计说明书是将系统设计的各项成果编辑成册,并且将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或标准化的文件。它是下一步系统实施的基础,也是今后系统维护和扩充的重要依据。它主要有以下几项:
(1)系统设计标准化工作,它包括系统设计中基本名词和概念要统一,各种流程图中的图形、符号、记号的标准化,各数据的编码要规范统一,各种系统文件的命名要统一。
(2)系统总体结构图,它含有系统模块结构图、计算机处理流程图、程序流程图设计。
(3)系统网络和设备配置图,包括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设备配置图、计算机设备资源配置图、传输控制规程、线路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经费的预算。
(4)系统的编码结构和内容,要说明系统编码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哪些数据进行了编码以及编码的内容。
(5)数据库结构图,要说明数据库与数据库的结构,数据库的内部结构,数据项、域、字段,最终数据字典等。

2.4.5系统使用手册
系统使用手册是为用户准备的文档。系统使用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
(1)概述,主要包括系统功能、系统运行环境(软、硬件)、系统安装等内容。
(2)使用说明,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操作的目的、过程、方式、输入输出的数据等。最好将系统的操作界面图放人说明书,便于使用者学习与操作。
(3)问题解释,解释了系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非常规操作命令、系统恢复过程及意外情况与开发单位的联系方式等。
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用户还需要记录运行日志。在发现需要对系统修正、更改的问题时,应将存在的问题、修改的考虑以及修改的允许估计作详细的描述,写成维护修改建议书(或叫维护修改申请书),提交审批。维护修改建议书也是系统运行维护期间的重要文档。

2.4.6系统测试计划与测试报告
为做好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需为组织测试制定实施计划。测试计划应包括测试的内容、进度、条件、人员、测试用例的选取原则、测试结果允许的偏差范围等。
测试工作完成以后,应提交测试计划执行情况的说明。对测试结果加以分析,并提出测试的结论意见。系统测试是系统实施阶段的重要工作。系统测试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概述,说明系统测试的目的。
(2)测试环境,有关软硬件、通信、数据库、人员等情况。
(3)测试内容,系统、子系统、模块的名称,性能技术指标等。
(4)测试方案,测试的方法、测试数据、测试步骤、测试中故障的解决方案等。
(5)测试结果,测试的实际情况、结果等。
(6)结论,系统功能评价、性能技术指标评价、结论。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连锁服装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方式和开发方法,并详细讲述了连锁服装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调查、开发分析与设计,以及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设计文档应包含的编写内容。

文章来源: 秘奥软件网,中小企业信息化领跑者!全国咨询热线:400-9908-527_www.misall.com

最新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