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业界新闻

仓库进销存走向没落明天存疑 管理软件急寻出口

20世纪90年代,进销存正式进入中国大陆。随后,各大管理软件品牌包括用友、金蝶等纷纷转型进军进销存市场,进销存软件一时声威鼎盛,成为管理软件商纵横驰骋的法宝。然而在表面风光的背后,伴随着整个国内进销存发展全程的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口水战从不间断,更是客户对进销存的投诉不断的过程。业内人士一度对进销存的未来前景质疑,不少企业主甚至对进销存敬而远之。曾经众口称赞、风光无限的进销存,为何沦落到如此窘地?

成也进销存,败也进销存
对于管理软件运营商来说,短短数年时间,进销存从最初人人争夺的一肥肉,变成如今嘴里的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值得反思的事情。
进销存在进入新世纪后展现出强劲势头,用友、金蝶纷纷高歌猛进,诸如“进销存普及风暴”、“进销存个性化计划”等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大品牌开始大规模“圈钱圈地”。随后不久,用友、金蝶先后上市,这更为行业树立了成功的榜样。一时间,进销存风头无量。
中国的管理软件产业是从财务软件开始的,进销存则为其塑造了炫目的光环。进销存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已经历了近20年风风雨雨的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大中型企业中,大部分已经使用它来进行管理。

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具,进销存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一些使用进销存的企业也很快就获得了应有的回报。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是“真理”,与它的价值相对应的是它的漏洞也非常明显———僵硬的产品业务框架与灵活多变的行业解决方案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如何构建涵括各行各业、不同应用深度的解决方案与是否真的有必要满足任何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让管理软件运营商十分头疼的问题。许多应用进销存的企业,发现其效果很难尽如人意,于是开始采取观望甚至抵制的策略。

人们对进销存的态度,从最初的盲从到冷静,再到现在的不断反思,进销存也由最初的大红大紫到如今的处境尴尬。有人开玩笑说:“成也进销存,败也进销存!”中国的管理软件产业在辉煌过后,留下了数不清的问号。
上进销存找死不上进销存等死曾几何时,业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上进销存找死,不上进销存等死!”这句话的背后,呈现的是管理软件发展的大势所趋与人们面对进销存在实施过程中的高失败率的无奈。
调研数据显示,进销存全球失败率高达70%,国内甚至更高。
进销存实施中,失败率高的问题不仅困扰着业界,也困扰着企业家。不少企业家发现,当他们兴致勃勃把进销存抱回家之后,却只当做一个花瓶,其实际应用效率极为低下。
进销存实施后,服务问题又成为焦点。好的服务,是指及时和快速。但是,一旦服务需求太多,进销存厂商往往以技术问题推托搪塞。许多进销存厂商因为产品和技术的问题,需要不断升级去解决客户需求增长的问题,但客户需求不是随厂商的技术升级而出现的,而是实时出现的。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堆积成山,量变逐渐转为质变。
客户需求与产品解决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随时产生的新需求无法即时实现,无法解决目前进销存软件的硬伤。客户等升级要等3年,而升级的时候,往往相当于重新做了一遍进销存工程.于是,管理软件的“烂尾楼工程”比比皆是。
博科资讯董事长沈国康指出,相当多的企业对于在进销存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没有实现这个跨越,导致他们的思维处于被动地位,其实进销存仅仅是管理的工具,上进销存不一定找死,不上进销存也不一定等死。

管理软件,路在何方?
进销存的黯然失色以及“中国式管理”思维的崛起,暗示着管理软件产业正暗潮汹涌,产业革命风暴终究会到来的,各大厂商已经意识到这场产业革命带来的冲击和机遇。他们纷纷调整各自的商业战略,在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方面做出变革措施。从“渠道之争”,到“高端之争”,再到“中小企业市场之争”,各大品牌抢得你死我活。
进销存发展至今暴露出的问题都是极其致命的,业内人士纷纷对进销存软件的发展前景担忧,也有人仍然坚持为进销存叫好。针对这一状况,沈国康认为:“不论是何种观点,都不能脱离市场这个大前提,在以客户为导向的今天,任何脱离消费者的产品或决策,都只能是黯然收场。”打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厂商实际上依然是通过产品控制着用户的流程,一个企业如果因IT产品或服务的限制而被束缚,这说明这个产业还需要有大的变革。
管理软件行业风云变幻,进销存是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还是就此告别舞台?答案不是惟一的。在“个性化解决方案”、“定制化服务”日益占据主导的新产业模式上,谁能真正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谁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提供服务,从产品时代向客户时代转变,谁才会赢得市场的未来。

文章来源:秘奥软件网,中小企业信息化领跑者!全国咨询热线:400-9908-527_www.misall.com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