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和档次概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在服装风格上,性别差异进一步被淡化到最小程度,除了领口和衣袋等细节之外,男女服装几乎没有其他差异,更谈不上个性色彩。与美苏两个大国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对峙,使中国处于长期战备状态,而国内空前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各种思想的对抗发展成生活形态的剑拔弩张,因此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中国人的服饰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和战斗化色彩。"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服装市场也开始出售草绿色上衣和裤子。
这一年代还是中国服饰文化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但是从客观上说,文革的结束,使人们对美的天然热爱和追求迅速苏醒,所以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
这一时期是建国之后中国女性服装的美学意义丧失得最为彻底的一个时期。在经历了火红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之后,中国妇女的服装开始丧失服装美学本身的意义,而更多地被赋予了革命色彩和劳动特性。中苏关系的全面交恶,使曾经风行一时的俄罗斯色彩的列宁装、布拉吉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稍加改良的中山服成为男装一统天下的主要款式,外国人将其称为"毛式制服",而女装基本是在中山装的领子处稍作改良,取消左右两个上兜,民间将这种没有正式名称的服装统称为干部服。
无论男女,蓝灰为主的色调和肥大单一的款式是这一时期中国服装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装,女性身体的曲线特征被有意掩盖起来,裙子、花边、高跟鞋等许多具有女性特点的衣饰在公众场合几乎绝迹。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购置一件新衣成了极为奢侈的事情,很多人结婚时才能买一身新衣,一穿就是很多年,而孩子们盼望过年,主要原因一是有肉吃,二是有新衣穿,而在更多的家庭里,更多的孩子的所谓新衣服不过是哥哥或姐姐穿小的衣服稍加改动。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对衣服款式色彩的过多要求如同天方夜谭。
年代回首:我们很难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作出真正理性而客观的评价,套用一句用得很俗的话:让历史告诉未来。明天我们将怎样穿?
今天,当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制高点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女性服装进行文化式的盘点,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但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它们的人来说,每一个季节、每一个年代的更迭,都是一次岁月的埋葬,也是一次脱茧重生。
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身处一个自由的时代,我们永远不用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对自己的美怀着一种病态的负罪感,我们所要面临的甜蜜困惑也正是我们的期待:明天我们将穿什么?明天我们将怎样穿?
追求美的道路似乎格外曲折漫长。然而一旦观念解放,追求又是快速、果决而又大胆的。短短二十余年,不仅追上了国际潮流,还以迷人的东方元素引领着国际潮流。沧海桑田,令人感慨。美是无法阻挡的。
文章来源:秘奥软件网,中小企业信息化领跑者!全国咨询热线:400-9908-527_www.misall.com
Copyright @ 2007 MISAL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Powered By
粤ICP备07050206号
地址:广州天河区大观南路26号长盛商务大厦B713、715 电话:020-28269517